(本報記者廣西博白訊)11月,在歐美國家和地區,藤編聖誕樹樹裙等聖誕用品陸續上架銷售。而在遠隔重洋的廣西玉林市博白縣,當地編織企業早在5月就已進入聖誕用品生產、出貨高峰期。
近日,參加“鬱見美好 共用未來——海外媒體玉林行”採訪活動的外媒代表走進廣西玉林市博白縣編織工藝品生產企業,實地瞭解相關產業發展狀況。
“5月至8月是公司一年中最忙的時期,同時有2000多人一起趕制藤編耶誕節裝飾品,搶在9月前發往歐美。”廣西博白縣佳裕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塗春曉23日受訪時說。
走進這家公司的展廳,麵包籃、野餐籃、鏡框、時鐘、燈具等兩萬多件做工精緻的編織工藝品令人目不暇接。該公司年產編織工藝品800多萬件,年產值5000多萬元(人民幣,下同),產品暢銷歐美、東南亞、阿拉伯國家和地區。
博白縣被稱為“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”,早在宋代,其民間編織工藝就已聞名。20世紀70年代末,博白編織工藝品就已遠銷歐美、中東、東南亞等地。
博白縣傳統編織工藝品以天然植物芒、竹、木、草、藤、水葫蘆等,輔之金屬、塑膠、紙繩、布藝、草藝為原料,造型豐富,受到市場歡迎。博白芒竹編織技藝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如今,這門古老的“指尖技藝”已成為推動博白縣經濟增長的特色產業。據統計,目前博白縣有編織企業近390家,固定從業人員2萬多人,臨時、季節性從業人員20萬人左右。
為適應市場需求,博白編織企業紛紛轉型,將編織產品從原來實用的框類器物,擴展到風格更為多樣的家居飾品、時尚包包、寵物用品等。
“為了把握海外流行趨勢和客戶喜好,公司從2017年開始聘請法國設計師。”塗春曉說。
目前,博白芒竹編織產品形成10大系列5萬多個品種,廣泛用於家庭、賓館、辦公、旅遊、節慶等,遠銷歐美、中東、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塗春曉將生產形式發展成“公司+訂單+農戶”模式,村民在家中就能就業。目前,她帶領2000余名村民編織,每戶每月增收2000元到5000元。
今年1月至10月,博白縣編織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5.92億元,外貿出口額9.85億元。很多村民雖然沒有出過國,但他們編織的手工藝品漂洋過海進入了海外的千家萬戶。
45歲的龐潔來自博白縣頓谷鎮馬門村,自小就學會芒竹編織,她編出的產品有上萬種款式。龐潔將編織技藝傳給數百名徒弟,並不斷創新產品。“博白縣幾乎每家每戶都會藤編,這門老手藝幫助我們增收,編出美好生活,一定要傳承下去。”龐潔說。